當孩子不像我們期待的樣子,我們還能公平地愛嗎?
追完《苦盡柑來》之後,心裡有好多複雜的情緒。
這部劇很生活,但也很殘酷,它沒有太多華麗轉折,卻不斷在提醒我們:在家庭裡,很多愛是帶著重量的。
除了愛純與植寬之間的互動讓我思考了關係中的包容與忍讓,還有一條支線,我至今都放不下——銀明的故事。
銀明不是壞,只是從來沒被真正理解過
劇中銀明想快速賺錢,投資開當舖,結果被騙,最終連累爸媽不得不賣掉漁船幫他還債。
這樣的孩子,在很多人眼中也許是「不成材」,但他身上的痛,其實不是從開當舖開始的。
從小到大,他一直覺得家裡什麼都圍繞著姐姐轉。
因為姐姐會唸書、懂事,是爸媽口中的「驕傲」,銀明卻總是那個「不夠好」的孩子。
媽媽甚至把對自己未竟的夢想投射在女兒身上,無形中把資源與期待通通集中給了姐姐。
他也曾想過爭取,也有夢想,但他可能不是那種「讀書型」的孩子。他或許想試試別的才能,卻礙於家裡經濟現實,又怕增添爸媽負擔,只好什麼都放下。
而那些沒說出口的委屈,最後變成一種執念:我要靠自己賺錢證明我可以。
只是這個念頭,讓他走偏了。
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那句台詞,讓我靜默了好久
「我最怕的,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,成為了一個錯的媽媽。」
這是劇中純愛說的話,簡單,卻直擊人心。
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做的是「為孩子好」,但卻忘了問:他要的,真的跟我們給的一樣嗎?

在這個什麼都能查得到的時代,我們太會當父母了,卻也太怕錯了
現在育兒資源真的很多,從科技產品、親子課程到各種教養書,只要想找就有答案。
我們這一代爸媽,幾乎是「超前部署」的專家。
但也因為這樣,很多孩子從小就在被安排好的軌道上長大。他們幾乎不需要思考要什麼,因為爸媽早就幫他想好了。
這樣長大的孩子,會聰明、有禮貌,也會很安全。但也可能少了一種很重要的能力——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勇氣與判斷力。
當他們開始接觸真實世界,會傾向選擇快速的、輕鬆的、少摩擦的路。他們會厭惡不確定、害怕失敗、對挫折特別敏感。
不是他們不努力,而是我們給得太快、太多,讓他們少了自己摸索的空間。
錯誤,有時才是孩子真正開始長大的時候
這讓我想到自己在育兒上的一個練習:忍住,不急著介入。
當孩子做出一個看起來「不會有好結果」的決定時,與其馬上糾正,我現在會先讓他試試看——不是因為放棄管教,而是因為相信:這個錯,他現在犯,比未來更值得。
我學著陪在他身邊,看他怎麼面對後果、怎麼情緒轉換、怎麼從中找到下一步。
真正的思考、面對問題的能力,不是在爸媽替他遮風擋雨時長出來的,而是在錯誤裡,一點一滴練出來的。

回到我們自己:當孩子不像我們期待的樣子時,我們還能公平地愛嗎?
我自己是二寶媽。也說真的,有時候要做到「不偏心」,沒有那麼容易。
大兒子個性固執、善辯,常常讓我火冒三丈;小兒子撒嬌、懂看臉色,講幾句話我氣就消了一半。
但一樣的錯,一個孩子挨罵比較重、另一個卻輕輕放過……這合理嗎?
有一次我罵完大兒子,突然想起懷他時,我也曾說過:「平安健康就好。」
可是當他成長的樣子,跟我心裡那個「理想小孩」不同時,我卻忘了這句話。
他沒有錯,他只是沒有活成我以為的樣子。
延伸閱讀:孩子哭鬧怎麼辦?先把焦點放回自己:5步驟破解照顧者的「情緒風暴」
我們不需要完美,但要願意看見
父母為孩子付出,沒有錯。
錯的是我們太容易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,卻忘了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,會有自己的性格、選擇和節奏。
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風景,我們不是拿來比較誰更「乖」、誰更「懂事」的。
我們的責任,是在他走偏之前多看見他一點、陪著他多一點、引導他回來,而不是一味責備他為什麼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。
我們可能不小心當了「讓孩子走偏」的媽媽,但只要我們願意回頭看、願意調整,那就還來得及。
我們不完美,沒關係。
我們在學,也沒關係。
最重要的是,孩子還在身邊,我們還有愛。這就夠了。
#ChillLady生活筆記 #育兒反思 #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 #劇中人生 #媽媽也在學著長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