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哇!不要!我不要回家!」超市裡,孩子扯開嗓門,哭鬧著要買玩具,雙腳在地上用力蹬著,而我剛加班到深夜,只想趕快回家休息。
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,很多教養書都會告訴我們:「保持冷靜,不要和孩子對抗,溫柔而堅定地引導他。」但真實世界裡,當孩子歇斯底里大哭,甚至拳打腳踢時,照顧者真的能做到「理智應對」嗎?
孩子哭鬧怎麼辦?第一步:先安撫自己
承認自己也會累!照顧者也是人,也有情緒
孩子的情緒失控時,往往正是我們已經身心俱疲的時候。可能剛下班就得馬上接孩子、準備晚餐、處理家務;可能剛想喘口氣,孩子就開始哭鬧。當我們自己的情緒能量已經見底,還要扛起安撫孩子的責任,這真的很難。
我們需要承認,照顧者並不是完美無缺的「情緒管理大師」。我們也有壓力,也會累,也有脾氣。當我們自己狀態不好時,面對孩子的崩潰,自然更容易爆炸。
許多教養書告訴我們:「面對孩子的情緒,要穩住自己。」但這樣的建議,對於已經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的照顧者來說,可能只會帶來更深的無力感與罪惡感——因為我們真的做不到。
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「情緒穩如泰山」
當孩子尖叫、哭鬧、丟東西時,有時候我們就是會生氣,就是會覺得煩躁,甚至會忍不住大吼:「你到底要哭到什麼時候!」這並不代表我們是糟糕的父母,而是代表「我們也是普通人」。

第二步:回頭看看原生家庭
我們怎麼回應孩子的情緒,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歷。
* 如果我們小時候被父母用打罵的方式管教:
我們可能會在孩子犯錯時,忍不住提高音量,甚至動手打孩子。
* 如果我們的需求曾經被忽略:
可能會覺得孩子為了一點小事哭鬧,根本沒必要,於是敷衍帶過:「好了啦,沒事了,別哭了。」
* 如果我們曾經被接納與理解:
可能會比較容易在孩子情緒崩潰時,給予溫暖的擁抱與安慰。
這些無形的影響,讓我們在面對孩子情緒時,不自覺地複製過去經驗,而這往往是我們未必能控制的。
第三步:不用勉強自己「一定要冷靜」
照顧者的角色,從來不是單一的。可能是爸媽,也可能是職場工作者、伴侶、朋友,每天都在不同角色間來回切換。當我們已經忙到焦頭爛額時,面對孩子的大發脾氣,怎麼可能還有餘裕耐心溝通?
在這種時候,與其勉強自己「一定要冷靜」,不如先照顧好自己:
* 允許自己有情緒
先承認「這真的很累、很煩」,不要強迫自己假裝沒事。
* 短暫離開現場
當自己快要爆炸時,可以先深呼吸,或者短暫離開幾分鐘,讓自己緩一下。
* 降低對自己的要求
如果這一刻沒辦法當個「理性平和」的父母,至少讓自己不要做出會後悔的舉動,比如責罵或打罵孩子。
* 尋找支援
若可以的話,請伴侶、家人或朋友幫忙短暫接手,讓自己喘口氣。
* 自我關懷
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,做喜歡的事情,例如閱讀、聽音樂、運動。學習一些放鬆技巧,例如深呼吸、冥想。定期與伴侶、朋友交流,分享自己的感受。
記住,自我關懷不是自私,而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。
* 實用應對策略
使用正向語言。例如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但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。」
與孩子一起制定情緒管理計畫,例如當孩子感到生氣時,可以去角落冷靜一下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,例如諮商師或心理師。
第四步:預防勝於治療!減少孩子情緒失控的機會
* 建立規律的作息,確保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。
* 提供孩子健康的飲食,避免過多的糖分和加工食品。
* 多陪伴孩子,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* 提前預告,例如要離開公園了,要準備回家了等等,讓孩子有心理準備。

第五步:請記住!不完美的照顧者,仍然是值得孩子依靠的
我們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照顧者,才能給孩子愛與安全感。真正重要的,是我們願意在這些困境中,試著看見自己的情緒,理解自己的限制,並在能力範圍內,做出「足夠好的選擇」。
有時候,所謂的「好好處理孩子的情緒」,不是壓抑自己的感受,而是先讓自己穩住,再決定如何應對。而這,已經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了。
照顧孩子是一場馬拉松,而不是短跑。我們都會有累的時候,但只要我們願意學習和成長,就能成為孩子最好的支持。